STILL PRESENT - DAVID BOWIE is 回顧展
上個月去了東京6日,雖然沒有追多少景點,但當中某有些行程,印象和餘韻都強大得連在Instagram上寫了簡短遊記都不足以表達。「DAVID BOWIE is」回顧展就是其中一個,所以決定寫長文,留低一個小小嘅記錄。
先說明:我不是大衛寶兒的super fan;雖然而家應該唔同講法(笑)。即使早就由父母口中聽過他的名字,知道他「娘味十足」的演出風格,但直到《Moulin Rouge!》上映我才有機會接觸到他的音樂。電影有用到他翻唱的《Nature Boy》,而名曲《Heroes》則納入為《Elephant Love Medley》一部份,放在女主角開始對男主角動情的部份,「We could be heroes forever and ever」這一句印象特別深。
不過當時就此止步,除了偶爾搵《Heroes》怒loop,都未有繼續發掘,要不然我應該早就入教。等人家辭世才認真研究,遲到到一個點(笑)。
小推一下這個2002年的柏林現場版本,太歡樂。
既然未曾入教,哪我是怎樣得知有這個回顧展?這個真的已忘記了,只記得知道的時候是興奮得不得了。官網上說東京是「亞洲區唯一會場」,即是說這次幾近即興的旅行剛好碰上這場難得的展覽!咁都遇到,時間又許可,整定要去啦。
先來一些基本資料。我一度以為回顧展是在寶兒辭世後才舉辦的,但原來展覽早在2013年就以倫敦Victoria & Albert Museum為起點作世界巡迴,直到今年才來到亞洲,選址東京。這就解釋到為何是「is」而不是「was」了……說起來也傷感,不過即使展覽是去年才開始,也不會有人捨得用「was」吧。
地點是品川區天王洲島的寺田倉庫。若從東京市中心出發,乘JR埼京線於大埼站轉乘臨海線即達,還可以順道去超美顏料店PIGMENT TOKYO養養眼(笑)。門票方面,主要分為「預售票」和「當日票」,前者比後者少200日元,相差不大。雖然官網鼓勵海外觀眾在網上預售,因為每段入場時間人數有限,可是事後要到當地的7-11列印門票,直接在會場買當日票比較方便。大抵是初開館的熱潮已過,我又選了平日早上去,完全不用排隊!(感覺還有點冷清……)何況人流少啲,睇得舒服啲。
而家仲有一個月唔夠就完,可能會多返啲人都唔定。日本人其實同香港人一樣鐘意湊熱鬧的。
聲畫合壁
入場人數有限,聽落好似吊高嚟賣,但這個是必要的。回顧展的一大賣點是以獨一無二的「Sound & Vision」體驗,讓觀眾沈浸在寶兒的創作當中,所以除指定區域,必須全程戴住導賞耳機。耳機採用全自動化操作,觀眾不用找展品號碼,只要走近展品就會播出導賞。
既然開宗明義用寶兒的歌影包圍觀眾,那麼耳機播出就不是冷冰冰的導賞文,而是寶兒的作品、演出,還有訪問之類;換句話說,是寶兒親自來當大家的導賞呀!(誤)咁講法係有啲毛管戙嘅,但這招「聲畫合壁」的確夠神奇,不只為場館注入生命,更是毫不費力就一下子打破觀眾跟寶兒之間的時空限制,兩者的距離縮短到幾乎可以碰到那樣(更誤)。
比方說在交代寶兒成長背景的專區裡,有個小舞台,會循環播放一段photo collage,以他少年時期的生活照和當時的社會照片為主,片段的「背景音」則是寶兒的訪問。這樣一來,觀眾的角色相對變得被動。你只有乖乖站在舞台前,聽寶兒分享踏上創作路的心路歷程。身處那燈光昏暗的環境,一方面視線被這個installation霸佔,另一方面寶兒的魔性嗓音直衝入耳門,官感被「雙重夾擊」之下,漸漸有份擋不住的proximity跑了出來:我真的幾乎忘記了他已不在世的事實。
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對他認識不深吧。去年收到他辭世的消息於我沒有多少真實感,像一張白紙的來到這個如此mesmerizing的環境裡,被迷倒也正常吧?
如果說聲畫合壁的目的就是迷惑觀眾,至少對我是非常有效。那種有聲音在展場流動的錯覺,某程度上提升了整個觀覽體驗,令事情變得立體。美中不足的是,有時耳機太敏感,未去到展品前就播音,或是感應不到信號,畫面變成「靜音」,打亂觀展節奏,講真都幾掃興。有時仲都要拎住耳機搖來搖去搵信號,真係幾感動都會想笑出嚟。
不過最大嘅問題其實係戴得耐耳仔會痛(笑)。
Eyes on Bowie
儘管如此,聲畫合壁始終是回顧展的重點。技術簡單,效果卻讓人驚艷,既呼應了寶兒多棲藝人的身份,亦大大加強了那份幾乎是「crossing border」的真實感。另一方面,展覽本身的編排和室內設計亦功不可沒。只要細心留意,不難發現設計師首要考慮的事情還是如何牽引觀眾的視線流動,以展品「說故事」。策展基本步,但要執行得好都唔易。
擺法簡單,但走近了才發現這是一段分開了三個畫面的訪問:坂本龍一發言時,北野武不會說話,但畫面依然有他在,反之亦然。將三個畫面合起來看,就製造出二人一起受訪的錯覺,但片段明顯是分開錄影的因為背景不同。說穿了這個只是普通的commentary,但設計師卻盡可能利用坂本龍一和北野武受訪時的表情變化和身體語言,引導觀眾由二人的角度出發,觀摩寶兒的表演——這段長約7分鐘的訪問,亳不花巧,卻盡見日本主辦方的心思。
如果回顧展喺香港搞,應該係搵林夕講《剎那天地》。
不過要數整場展覽最精彩的部分,一定非最後的「總集篇」莫屬。在《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後,是一個小小的照片展示區,都是沒有特別的「例牌嘢」,甚至可以話係hea:「咁就完件事兒戲咗啲喎」咁。殊不知轉個彎,就來到一間名為「DAVID BOWIE IS PUTTING ON A SHOW」的房間,四道牆都成了螢幕,用來播放演唱會片段;耳機則再次傳來寶兒的歌聲,有現場演唱的,亦有錄音室的,視乎牆上播放的是什麼。至於四個角落則分別散放表演服和用品,中央區域也有一些零散展品。
官網的介紹以「完全沒入」形容這裡的效果,並無誇張。踏入去的第一秒已經覺得被淹沒,注意力亦不知道該放到哪裡才好!究竟先追看影片,還是先去看展品?其實如果有足夠時間,怎麼開始也沒問題,可惜當時快到跟朋友會合的時間,不得不取捨。苦惱一會後,覺得好好消化演唱會片段較重要,就先看展品,因為大部份都是表演服裝,description大可跳過(喂)。
結果這決定是正確的。「總集篇」約有15至20分鐘長,集合寶兒多個主要時期的現場演出,間中亦有經典造型照穿插,而且四道牆的內容不會完全一樣,有時你要走一圈才可以全部看完,場內燈光亦會配合片段內容改變,時而秀出藏在螢幕後的表演服裝,時而收起來,目不暇給得像是將整個展覽都濃縮到這裡似的。加上高樓底和大銀幕的組合(上圖攝於意大利博洛尼亞展場,目測日本展場要大多三分一),感覺真是跟置身演唱會現場無疑,睇到唔捨得走。
老實說離開前有猶豫過,不如跟朋友說晚飯才會合吧(笑)。
作為遲來的小粉絲,嗰刻真係好希望呢度係演唱會現場。播到《Heroes》嗰時係一下子有各種feelings湧上嚟,overwhelmed到幾乎喊。原諒我感情太豐富,但我真係太鐘意《Heroes》!不過亦可能只係嗰朝冇飲咖啡,個腦冇ram去處理。
而家諗返,策展方都幾聰明,舖排到你會以為係草草結尾,等你完全冇心理準備嘅時候就將最精彩嘅擺出嚟,仲要以完全霸佔視覺聽覺嘅方式present。難怪呢次回顧展咁落本都冇場刊,可能就係唔想劇透(笑)。
想keep record?V&A出版咗「展覽總集」,多謝惠顧(笑)。
繼續衝擊
如果要簡單總結回顧展,我會說「也太精彩」。舖排用心,細節處理亦非常嚴謹,加上多得讓人眼花撩亂的展品,如果要每一處都仔細睇,只有一次真係唔夠。個人來說,在現場逗留了接近三小時都未可以go through所有展品……(汗)主辦可能是想以這樣的方式呼應寶兒同樣豐富多彩的演藝生涯?
上過這一課「大衛寶兒研究」,如果還「就此止步」就真是太浪費了,更別論我已被《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的慘白美少年直接擊倒(靚到不可理喻(喂)……究竟係咪人類嚟架?)既然不可能二刷,就自己繼續發掘下去好了!然後發現作品種類是謎一樣的闊。一般來說,談到「大衛寶兒」,馬上會聯想到的應是Ziggy Stardust、《Aladdin Sane》、Thin Whit Duke、《Labyrinth》的Jareth、《戰場》的Major Celliers,或是《The Prestige》的Nikola Tesla……都是一些比較不符常理的形象或角色。但在他長長的作品清單裡,你會找到這些回顧展沒有cover、完全不「大衛寶兒」的作品:
既然開宗明義用寶兒的歌影包圍觀眾,那麼耳機播出就不是冷冰冰的導賞文,而是寶兒的作品、演出,還有訪問之類;換句話說,是寶兒親自來當大家的導賞呀!(誤)咁講法係有啲毛管戙嘅,但這招「聲畫合壁」的確夠神奇,不只為場館注入生命,更是毫不費力就一下子打破觀眾跟寶兒之間的時空限制,兩者的距離縮短到幾乎可以碰到那樣(更誤)。
比方說在交代寶兒成長背景的專區裡,有個小舞台,會循環播放一段photo collage,以他少年時期的生活照和當時的社會照片為主,片段的「背景音」則是寶兒的訪問。這樣一來,觀眾的角色相對變得被動。你只有乖乖站在舞台前,聽寶兒分享踏上創作路的心路歷程。身處那燈光昏暗的環境,一方面視線被這個installation霸佔,另一方面寶兒的魔性嗓音直衝入耳門,官感被「雙重夾擊」之下,漸漸有份擋不住的proximity跑了出來:我真的幾乎忘記了他已不在世的事實。
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對他認識不深吧。去年收到他辭世的消息於我沒有多少真實感,像一張白紙的來到這個如此mesmerizing的環境裡,被迷倒也正常吧?
Photo from Cinra. (http://www.cinra.net/news/gallery/123721)
如果說聲畫合壁的目的就是迷惑觀眾,至少對我是非常有效。那種有聲音在展場流動的錯覺,某程度上提升了整個觀覽體驗,令事情變得立體。美中不足的是,有時耳機太敏感,未去到展品前就播音,或是感應不到信號,畫面變成「靜音」,打亂觀展節奏,講真都幾掃興。有時仲都要拎住耳機搖來搖去搵信號,真係幾感動都會想笑出嚟。
不過最大嘅問題其實係戴得耐耳仔會痛(笑)。
儘管如此,聲畫合壁始終是回顧展的重點。技術簡單,效果卻讓人驚艷,既呼應了寶兒多棲藝人的身份,亦大大加強了那份幾乎是「crossing border」的真實感。另一方面,展覽本身的編排和室內設計亦功不可沒。只要細心留意,不難發現設計師首要考慮的事情還是如何牽引觀眾的視線流動,以展品「說故事」。策展基本步,但要執行得好都唔易。
Photo from: pen ONLINE (http://www.pen-online.jp/news/culture/david-bowie-is/2/)
這種以視覺引導、將觀眾變得被動的設計方針幾乎貫徹整個展場,不過其中有幾個專區做得比較突出的,比方說那個關於《Space Oddity》的小專區。它置在成長背景專區之後,除了展出歌詞稿、樂譜、唱片小冊子等「例牌嘢」,更有與當時社會的太空潮流相關的物品,點出寶兒創作此曲的時代背景。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展品的擺放方式,大部分都向播放《Space Oddity》MV的螢幕傾斜(兩個版本輪流播放),讓觀眾的視線自然地向MV螢幕投去,但你首先見到的可能不是MV,而是置在MV前方的經典《Earthrise》照片。這個猶如話劇舞台的set up,空間雖小,卻製造出不錯的臨場感,配合69年故事性較強的版本服用,加少少想像力,Major Tom迷失太空的情景就活現眼前,好似睇咗一齣短劇咁。
可以咁樣睇MV,都算奢侈。
Photo from: 「DAVID BOWIE is」日本官網 (http://davidbowieis.jp/column/18939/)
另一個highlight就是日本展場限定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專區。雖然是「專區」,設計卻是全場最簡單的,只有三部電視和一張電影海報,電視的排列方式就如上圖所示。這個專區只會播片,在左右兩邊的坂本龍一和北野武輪流述說當年跟寶兒共事的情形,而中間的電視則播放寶兒的演出,不會有聲。
擺法簡單,但走近了才發現這是一段分開了三個畫面的訪問:坂本龍一發言時,北野武不會說話,但畫面依然有他在,反之亦然。將三個畫面合起來看,就製造出二人一起受訪的錯覺,但片段明顯是分開錄影的因為背景不同。說穿了這個只是普通的commentary,但設計師卻盡可能利用坂本龍一和北野武受訪時的表情變化和身體語言,引導觀眾由二人的角度出發,觀摩寶兒的表演——這段長約7分鐘的訪問,亳不花巧,卻盡見日本主辦方的心思。
如果回顧展喺香港搞,應該係搵林夕講《剎那天地》。
Photo from: 「DAVID BOWIE is」日本官網 (http://davidbowieis.jp/exhibition/)
官網的介紹以「完全沒入」形容這裡的效果,並無誇張。踏入去的第一秒已經覺得被淹沒,注意力亦不知道該放到哪裡才好!究竟先追看影片,還是先去看展品?其實如果有足夠時間,怎麼開始也沒問題,可惜當時快到跟朋友會合的時間,不得不取捨。苦惱一會後,覺得好好消化演唱會片段較重要,就先看展品,因為大部份都是表演服裝,description大可跳過(喂)。
結果這決定是正確的。「總集篇」約有15至20分鐘長,集合寶兒多個主要時期的現場演出,間中亦有經典造型照穿插,而且四道牆的內容不會完全一樣,有時你要走一圈才可以全部看完,場內燈光亦會配合片段內容改變,時而秀出藏在螢幕後的表演服裝,時而收起來,目不暇給得像是將整個展覽都濃縮到這裡似的。加上高樓底和大銀幕的組合(上圖攝於意大利博洛尼亞展場,目測日本展場要大多三分一),感覺真是跟置身演唱會現場無疑,睇到唔捨得走。
老實說離開前有猶豫過,不如跟朋友說晚飯才會合吧(笑)。
而家諗返,策展方都幾聰明,舖排到你會以為係草草結尾,等你完全冇心理準備嘅時候就將最精彩嘅擺出嚟,仲要以完全霸佔視覺聽覺嘅方式present。難怪呢次回顧展咁落本都冇場刊,可能就係唔想劇透(笑)。
想keep record?V&A出版咗「展覽總集」,多謝惠顧(笑)。
展場外的illustration
繼續衝擊
如果要簡單總結回顧展,我會說「也太精彩」。舖排用心,細節處理亦非常嚴謹,加上多得讓人眼花撩亂的展品,如果要每一處都仔細睇,只有一次真係唔夠。個人來說,在現場逗留了接近三小時都未可以go through所有展品……(汗)主辦可能是想以這樣的方式呼應寶兒同樣豐富多彩的演藝生涯?
上過這一課「大衛寶兒研究」,如果還「就此止步」就真是太浪費了,更別論我已被《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的慘白美少年直接擊倒(靚到不可理喻(喂)……究竟係咪人類嚟架?)既然不可能二刷,就自己繼續發掘下去好了!然後發現作品種類是謎一樣的闊。一般來說,談到「大衛寶兒」,馬上會聯想到的應是Ziggy Stardust、《Aladdin Sane》、Thin Whit Duke、《Labyrinth》的Jareth、《戰場》的Major Celliers,或是《The Prestige》的Nikola Tesla……都是一些比較不符常理的形象或角色。但在他長長的作品清單裡,你會找到這些回顧展沒有cover、完全不「大衛寶兒」的作品:
- Romantic comedy男主角(Monte,The Linguini Incident,1991)
- 兒童音樂劇說書人(Peter and The Wolf,1978)
- 童話故事序言(Older James,The Snowman,1982)
- 無厘頭喜劇客串(Zoolander,2001。連Ben Stiller本人都不解何以寶兒會答應參演)
- 海綿寶寶客串配音(後來仲寫咗首歌俾套音樂劇)
果然完全不乏衝擊,而且老是常出現……我好奇佢個基準到底係咩(laughcry)。不過他應該是貪玩的,貪玩到病了還有能開自己玩笑。Gary Oldman去年代寶兒領 BRITs Icon Award 時透露,寶兒寫信通知他確診癌症時還幽自己一默,說這樣代表「可以再見到我的顴骨了(I've got my cheekbones back)」。呢句說話,唔夠貪玩同樂觀點講得出。
以前只知大衛寶兒就是「魔性重」,但其實魔性以外是一個永遠比其他人超前的藝術家,而且不甘於只做在自己拿手的事。寶兒總能為流行文化帶來新的衝擊,這大抵就是固中的理由。
Photo from: Sony Music Japan (http://www.sonymusic.co.jp/artist/DavidBowie/photo/album/147#1)
這背影……根本The Doctor(誤)。
上年1月去看National Theatre Live的《Hamlet》,因為劇中有用《Nature Boy》而跟朋友「無啦啦」提起寶兒,這個話題還持續了一陣。巧合的是,第二日就在FB讀到他辭世的消息……當時食緊飯,我震驚到小呼叫咗一吓,同事當然嚇親,亦唔太明點解我咁上心(笑)。事隔一年,現在我發掘的愈多,這件事反而愈少真實感……不禁想起莎士比亞曾經寫過類似的:
上年1月去看National Theatre Live的《Hamlet》,因為劇中有用《Nature Boy》而跟朋友「無啦啦」提起寶兒,這個話題還持續了一陣。巧合的是,第二日就在FB讀到他辭世的消息……當時食緊飯,我震驚到小呼叫咗一吓,同事當然嚇親,亦唔太明點解我咁上心(笑)。事隔一年,現在我發掘的愈多,這件事反而愈少真實感……不禁想起莎士比亞曾經寫過類似的: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只要有觀眾,你就長存。這個特權,大抵只有寶兒這樣的藝術家才擁有。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onnet 18)
The Archer, Station to Station Tour, 1976. Photograph by John Robert Rowlands.
Was? No. DAVID BOWIE IS PRESENT, AND WILL EVER BE.
下一樣功課嘛,我想先看《The Linguini Incident》,好想見識演rom com男主的寶兒(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伸延閱讀:
「DAVID BOWIE is - デヴィッド・ボウイ大回顧展」日本官網:http://davidbowieis.jp/
主辦Victoria & Albert Museum:
Touring Information: http://www.vam.ac.uk/content/articles/t/touring-exhibition-david-bowie-is/
David Bowie is Blowing Our Minds: http://www.vam.ac.uk/content/exhibitions/david-bowie-is/david-bowie-is-blowing-our-minds/
David Bowie:http://www.davidbowie.com/
日本雜誌Pen with attitude的網上報導:http://www.pen-online.jp/news/culture/david-bowie-is/1/
英國The Guardian相關報導:
"David Bowie exhibition opens as fans can't wait to say 'I love you' till Tuesday":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6/jan/11/david-bowie-is-exhibition-300-items-13m-visitors-but-no-bakelite-saxophone
"David Bowie is – review":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3/mar/24/david-bowie-is-exhibition-review
「DAVID BOWIE is」Documentary by V&A:
「DAVID BOWIE is - デヴィッド・ボウイ大回顧展」日本官網:http://davidbowieis.jp/
主辦Victoria & Albert Museum:
Touring Information: http://www.vam.ac.uk/content/articles/t/touring-exhibition-david-bowie-is/
David Bowie is Blowing Our Minds: http://www.vam.ac.uk/content/exhibitions/david-bowie-is/david-bowie-is-blowing-our-minds/
David Bowie:http://www.davidbowie.com/
日本雜誌Pen with attitude的網上報導:http://www.pen-online.jp/news/culture/david-bowie-is/1/
英國The Guardian相關報導:
"David Bowie exhibition opens as fans can't wait to say 'I love you' till Tuesday":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6/jan/11/david-bowie-is-exhibition-300-items-13m-visitors-but-no-bakelite-saxophone
"David Bowie is – review":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3/mar/24/david-bowie-is-exhibition-review
「DAVID BOWIE is」Documentary by V&A:
PS:香港嚟緊任何一個電影節會上呢個紀錄片我應該都會開心到彈起。
0 comments